+ 学校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湖北日报】润物无声育“匠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喻登科 实习生 李沁雪

“小天(化名)刚来学校时,痴迷玩手机,和同学相处不好,毕业前,有了责任感,遇事讲道理,是我心中最可爱的学生!”9月底,武汉市交通学校机电专业电梯教研室主任曹庭文感慨。中职生初入校园,理论和实践都从“零”开始,常常缺乏自信,通过“叛逆”吸引注意,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更要在育人过程中,建立专业自信,培养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开学第一课 老师教安全

开学第一课,机电专业部主任李军总会问一年级新生:“谁能告诉我,教学楼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这并不是一个随意的提问。

安全操作在工程作业中尤为重要。以电梯维修和保养为例,轿厢载物、警示牌放置、钥匙保管、机房打扫等,都和安全操作相关。新生开学的第一课,老师们就要把安全意识“植入”到学生们的脑海中。

优秀的电梯从业人员,除具有规范操作水平外,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岗位责任感、服务意识及娴熟的沟通技巧、防护能力等特殊的岗位素养。

李军坦言,对于技术工人而言,掌握原理、严格按照流程规范作业就能达到预期效果。但青春期的孩子活泼好动,“规范”二字,说起来容易,教起来难,只有把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融入日常教学和沟通中,学生们才能内化于心。

实践教学。

此外,责任感也是教学目标之一。和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不同,电梯维修员是“人跟活儿走”:电梯故障在哪里,运维人员就跟到哪里。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凌晨,运维值班室电话铃一响,工作就得马不停蹄开展起来,一个合格的维修员,必须要有责任感。

“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是电梯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李军说,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将职业需求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是学生们的隐性能力,老师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电梯专业学生时刻处于岗位要求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企联合培养 十年耕耘育“匠才”

能做到在日常教学中“润物无声”,电梯专业教师得益于一张巴掌大小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示意图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职业认知能力、职业基础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

“抽象的概念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课程体系。”李军介绍,一年级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人文素养的培养,了解基础的制图、电工、钳工技能,二年级到三年级时,通过电梯维护、保养、安装、故障诊断等课程,强化安全规范和服务责任意识,毕业前的实习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在岗位上实战。

这套浓缩了武汉市交通学校十多年“匠心”的课程体系,培育了一代代的“匠才”。

学员实训中。 (本文图片均由武汉市交通学校提供)

2002年,武汉市交通学校开办电梯专业,成为全国中等职业院校中首位“吃螃蟹的人”。开办伊始,学校就明确了企业主导的专业构建方针,还曾重金聘请电梯企业技术总监担任专业顾问,主导教学。2004年到2014年间,校企合作逐渐紧密,先后和奥的斯、三菱、日立、永大等电梯品牌开展订单班等合作。

2014年,武汉市交通学校与通力(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合作构建电梯员工培训体系,建成通力电梯培训中心。

通力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电梯公司之一,中职学校和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如何实现持久的互利共赢?

彼时,电梯行业发展迅猛,技术难关已经被企业解决,一线电梯运维人员的职业素质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点,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职恰好切合了企业对专业规范的运维人才的迫切需求。

武汉市交通学校迅速抓住专业发展的“窗口期”,和企业构建“层级沟通,协商管理”机制,从分管校长到任课教师,定期和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技术主管、培训师沟通互联,解决教学细节问题。

得益于此,校企合作实现了师资互培、评聘和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过程融入企业岗位标准。企业的新生产方式、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走进校园,校园内的实景化训练场地,不少都由企业捐赠的电梯设备以及配件搭建而成,深入的产教融合实践一并打通了电梯专业教师成长、实训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就业、学校社会服务的实现路径。

目前,位于武汉市交通学校的通力电梯培训中心也是通力集团在我国的首家校企合作培训中心,不仅用于校内学生实训,还承担通力电梯全国30个省、市新员工培训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累计为通力集团培训约5000名职工。

责任编辑:杨冉冉
转自: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109164&cId=0